- 刘洪涛;
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,进入21世纪以来,更呈现出多线交织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。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,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,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、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,“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”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。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“徐志摩形象”,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。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、亲和的、建设性的;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,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,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,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、多中心的格局,意义重大。
2025年03期 No.309 51-6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92K] [下载次数:5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 ] - 张国龙;
童话是儿童文学的标识性文体。与其他叙事类文体不同的是,童话具有自洽的叙事逻辑体系。童话叙事逻辑是童话的内在规约和重要审美尺度,愿望性幻想、内在合理性和本质真实是构成童话叙事逻辑的三大要素。基于儿童的泛灵思维特质,童话叙事逻辑具有自洽性、自足性和延展性,且与童年精神具有同构性。而童话小说化,则是童话叙事逻辑的新变和强化。以幻想为内核的童话具有博大的浪漫主义精神,但与中国主流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较为疏离。因此,对童话叙事逻辑的偏见、误解甚至无知,导致中国童话生态环境不佳。事实上,童话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,以无可比拟的诗性品格培育童年的诗性人格,铺建儿童厚实的人文底色,为长大成人积攒正向能量。利用好童话这一优质的成长资源,无疑是建构中国童年精神的重要抓手。
2025年03期 No.309 62-7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71K] [下载次数:8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3 ] - 乐曲;
《怀风藻》中的僧诗是早期日本僧侣文学的代表作品。这些僧诗的创作与接受,揭示了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契机。僧侣通过参与由通晓汉文化的精英集团主导的汉诗创作,获得统治者对其特权阶层身份的认可。统治者则出于利用佛教巩固政权、彰显德化的需要,支持僧侣获取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文化素养。此外,他们还将自己对中国名士之风的想象寄托在僧侣身上,努力营造道俗共同参与文学创作的盛世文明图景。僧侣文学的这种发生机制,体现了7至8世纪日本“唐风化”变革中,汉文学与佛教所扮演的特殊文化角色。
2025年03期 No.309 73-8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602K] [下载次数:1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3 ]